“作业之痛”,需“三管齐下”
“哎,作业多得像座山,什么时候才能做完!”;“老师,你们学校布置多少作业啊,我家孩子有的时候要做到十一二点才能完!”;“哎哟,学生作文只改了一半,我的肩膀就疼得实在受不了。”听听,来自作业的声音。让人不待见的作业,已成为一线老师的“颈椎克星”、亲子矛盾的“导火索”,更是祸害天真儿童的“罪魁祸首”。可你能拿作业怎样?今晚上作业“涛声依旧”,还是那么多。
要打破这种僵局,不可能,这是大势所趋。而我,同样是弱势群体。在此,我也只把它当作一种声音,喊一下,看会不会有“回声”,那我写这篇文章就有用了。
话说作业,涉及老师、家长、学生三方,需“三管齐下”。
先说老师能做什么。作业是老师布置的,好像老师就是“罪魁祸首”,老师少布置作业一些不就事情解决了。可老师不同意了,作业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,职业职责之所在,开什么玩笑!看到这,相信有些读者也按捺不住了:打住,无论如何,要以教育质量为重,别出什么幺蛾子!是的,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,岂是儿戏!好像说到这,我的话就不能继续下去了。不,我要反驳一下:作业就等同于教育质量吗?作业越多,就是教育质量越好吗?有关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真得冷静地思考一下,权衡一下,我们得到什么,付出了什么,值得吗?
有个现象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:一年级的小学生很有趣,上学期,学生满怀激情,‘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’;下学期,上课萎靡不振,下课生龙活虎,上学“乌龟”磨蹭,放学“比兔子还快”。说明了什么,孩子的变化因教育事件附加在他身上,老师和家长要反思哟。
叶圣陶说:“什么是教育,简单一句话,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。”上小学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上了小学,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到了中学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,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在学习道路上终生受用。小学阶段,以培养习惯为主,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,可现实中,学生懒惰、粗心、书写潦草、撒谎不做作业等问题让家长焦虑,教师苦恼;更严重的后果是随着厌学情绪日益增长,撒谎、叛逆、逃学、甚至出走(着实可怕);还有(这一点最被忽视),繁重的作业挤占了孩子的业余活动时间,甚至连吃饭也是狼吞虎咽的,更别谈每天运动1小时了。孩子是我们的未来,我们在培养只会读书答题的孩子,能挑起家庭、服务社会吗?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,而不需要“书呆子”,这样说来,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点狭隘了?再啰嗦一下,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,重在习惯养成,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学习品质和强大的学习能力,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。我们真的要明确目前的教育目标是什么,培养什么,老师心中有大爱,才会舍弃眼前的小利,成就孩子健全的人格。功德无量啊!
当我们认识到作业让孩子付出惨重的代价时,才会重新考虑孩子精力分配问题,作业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,无需赘言。我们考虑的问题是尽量减少作业时间,提高作业效率,这样就不会冲突了。“面包会有的”,只要思想转变,办法就有。
我的建议是①作业分层设计;②给学生一定权限自主选择作业。
①作业要分层设计。指灵活地面对不同学生,从数量、难度、形式等方面给予不同的分配,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。这样变化,优秀生受益最多,她们就会节省很多时间,用于阅读或参与活动,哪怕是坐着休息、吃东西,也比机械重复的抄写强吧。
②给学生一定权限自主选择作业。顾名思义,就是学生自己选择做什么作业。这一点要注意的是人总有惰性,容易使这种“自主作业”变成“形同虚设”,要给一定权限,教师灵活调控。这样方式容易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,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办法多得是,只要老师们愿意想。
说到这,家长们是不是拍手称快呀!马上就说到,要当一个优秀的家长。优秀的家长不“陪读”,不“指指点点”;善于营造良好学习环境,培养孩子独立学习;善于激励孩子。一个优秀的学生,不是靠辅导培养出来的,往往是那些独立学习能力强的,做事认真、爱钻研的孩子,而这些都是经好习惯发展为良好品质的。特别提醒的是低年级学生,学习刚开始,辅导、“陪读”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,独立学习的机会就被家长剥夺了,家长的存在反而阻碍了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。简单说吧,我的孩子要是问我一些问题,我会假装不懂,或找借口,或有些暗示,再把“球踢给他”,自己想办法去。家长该做什么,营造良好学习环境,孩子在做作业,你总不至于开着电视看吧;还有,家长也得提高自身教育素养,现在微信渠道获取教育资讯很方便,多多关注,与时俱进。
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”,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得唤醒学生自身主动学习意识,把“要我学”变成“我要学”,那么老师家长的努力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,同时,认真努力学习,还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。